一切美善之极,未可宣言
中国物件上散发出来的
精致美感与宁静的超然
是最高境界的奢华
那些朱红、明黄、粉紫等中国色彩
那些玄妙的纹理与东方宫廷的式样
那些巧夺天工的手艺
足以惊艳世界
燕京八绝,即花丝镶嵌、金漆镶嵌、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宫毯、京绣八大工艺门类,它们充分汲取了各地民间工艺的精华,在清代均开创了中华传统工艺新的高峰,并逐渐形成了“京作”特色的宫廷艺术
采金为丝,妙手编结
嵌玉缀翠,是为一绝
花丝镶嵌托盏
花丝镶嵌,又名细金工艺,将贵重的金银通过压条抽成发丝一般细的丝,弯曲勾勒成各种造型,镶嵌以玛瑙、翠羽和各色红蓝宝石。
花丝工艺基本技法用八个字来概括即为:掐、填、堆、垒、织、编、攒、焊。这八种技法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次序上的搭配。一件精美的花丝镶嵌工艺品的背后,往往积攒着无数匠人们的心血和汗水。
从春秋时期的金银错到今天的燕京八绝,花丝镶嵌从来都是珠宝最顶级的工艺,无出其右。因工艺繁复、用料名贵,多用于皇室用品。
▲ 明万历皇帝金丝翼善冠
贵重的黄金抽取成丝后,细腻柔韧,善于编织的中国工匠以金丝代线,将只能用纺织实现的帽子、凤冠以最轻盈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件1956年发现的明代金丝蟠龙翼善冠,就是让所有人第一次相信神话的所在。
▲ 复刻品 · 点翠六龙三凤冠(明)
明朝万历孝端皇后凤冠则是花丝镶嵌的另一种表现,细腻的金丝勾勒着满冠点翠,点翠在不同的光线下会折射出不同程度的蓝,仿若晨光破晓时金蓝色的大海,镂空的金龙口吐玛瑙,冠随着人行走而动,金丝点翠,流光溢彩。
▲ 复刻品 · 双鸾衔寿果金簪(明)
这支明代双鸾衔寿果金簪,是明末的巅峰之作。明代花丝镶嵌工艺比前朝更为精细,并讲求生动灵巧。这一对鸾鸟为花丝掐制,金色的羽翼根根分明,小巧的身材饱满灵动,最巧妙之处在于花托与小鸟相连的花蕊,由金丝弹簧所制的连接线,只要稍有微动,鸾鸟便振翅欲飞,栩栩如生。
▲ 乾隆金瓯永固杯(清)
清代乾隆年金瓯永固杯,夯实的金花蔓延在整个杯身,每一朵精 心錾刻出的花蕊里,吐露着各色珠宝,它比明代任何一个花丝镶嵌作品都显得足金足贵。更为繁复的是,其三足呈象的首式,象鼻卷曲为足尖,象牙纤细镂空于旁, 整个看上去像极了一只敦实的大象。它稳当地立在地面上。具当朝历史记录,它寓意着国土的完整与国家的繁荣。
▲ 复刻品 · 累丝银镀金花瓶(清)
康乾盛世,清代国力到达顶峰,对于工艺的追求也繁盛得令人发指。其最巅峰的花丝镶嵌作品,是一樽累丝花瓶。它不同于瓷瓶,有方、有圆,它是一樽粗丝与细丝相互搭配的花瓶。凝实的粗丝焕发着光亮,虚幻的细丝则闪烁着哑光,独特的“满填花丝”工艺让整个花瓶看上去极具空间感。层层叠叠的丝线,弯弯曲曲的金线,无论从哪个角度,仿佛都能感知到这瓶中漫溢的年华。据史料记载,光这一个花瓶,就花去了十多位工匠足足半年的时间。
花丝镶嵌可应用在多种类别的饰品上,第一类是首饰品类,包括手镯、项链、耳坠、胸针、吊坠、袖扣、领带卡、领花等。
第二类是陈设类,主要是室内装饰物品,如小挂屏、花瓶、炉、熏、建筑、动物各种造型等。
第三类是实用品类,以中小件产品为主,比如平镜、烟盒、烟灰缸、粉盒、糖罐、药盒、灯台、酒具、盖碗、牙签盒、小刀等。
在我们看来,美不分高下贵贱,所有的美都是因为向往着更好的生活创造出来的。也许永远不会走入你日常生活的花丝镶嵌,因为它的存在,才会让我们相信,人类对于创造美,有着不可限量的潜能。
花丝镶嵌是金与火的艺术,是古代皇家珍宝,也是它用最为精细的工艺,加上最为珍贵的宝石,将金银的美感推向了极致。2008年6月,花丝镶嵌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金漆镶嵌是一种锦上添花的艺术,甚至是锦上添花再添花的艺术。
所谓“金”,指制作过程中运用到的黄金,包括金片、金箔、金粉;
所谓“漆”,也就是传统天然大漆;
所谓“镶嵌”,则是指将各种天然软硬质玉石、兽骨、牛角雕镂成人物、花鸟、山石、楼台等图案,镶嵌于漆胎之上。
这是金漆镶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柏德元所下的定义。简言之,金漆镶嵌就是在“金漆”之上,再施以各种“镶嵌”工艺。可以想见,以如此工艺制作出的漆器一定是千姿百媚,繁复异常,有着鲜明的宫廷审美。
作为中国传统漆器的重要门类,金漆镶嵌有八千多年的历史。具体而言,又可分为彩绘、雕填、刻灰、镶嵌等四大核心工艺。
首先是彩绘。顾名思义,是以各种色漆及金银色粉为颜料,在漆地上进行描绘。略去各种色漆和银粉不谈,所谓金漆镶嵌,实际上用得最广泛的,是金。单是金的使用,又分为描金、平金、搜金等等。描金,就是用金漆细描线条,平金,则是用金箔来组合画面;而搜金,则是用棉花蘸金粉在漆面上渲染出由深入浅或由浅入深的层次脉络;“平金”之上可以再施笔墨,以黑漆描绘之,谓之“平金开黑”,以彩漆描绘之,谓之“平金开采”,本已灿如锦绣,为显皇家气派,自然不吝于锦上添花。
雕填,其实也可以看作是彩绘这匹锦绣上的再次“添花”。它是用刻刀在彩绘形成的图案上勾勒出浅细的轮廓,再填之以金粉,谓之“戗金”。与彩绘不同,雕填的纹样在视觉上有着极其鲜明的轮廓,用绘画来比拟的话,如果说彩绘是浓墨重彩的话,那么雕填则是如同工笔一般的细笔描摹。雕填工艺之细腻,甚至可以精准到树叶的纹理、鸟兽的绒毛,仿佛要切中万物之筋脉一般,所以这种细微刻画被称之为“撕筋”。
刻灰,可以看作另一种雕填。同样是刻,雕填只刻到漆层,刻灰却刻到了漆层之下的灰层,雕填刻的是线,刻灰刻的是面。刻好之后,同样也是填入颜色,因为刻得深,所以最后其花纹是低于地子表面的,有种类似木刻版画的效果。
至于镶嵌,就非常好理解了,就是将各种名贵的材料依据颜色分别雕刻、打磨,然后再组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嵌入漆胎。以贝壳为材料的,称之为“螺钿镶嵌”;以玛瑙、翡翠、碧玉、寿山石、青田石等为材料的,则称为“百宝嵌”。古代制作人脸时,常用象牙雕刻,如今象牙禁止交易,改用牛骨,依然获得同样的效果。可见艺术高低与材料无关,与匠心有关。在嵌入的材料上,还可以再次镶嵌,称之为“矫嵌”,又是一种“锦上添花”。
《华冠群芳》屏风,在11月特朗普访华时被放置在故宫畅音阁大殿正中,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之美。
金漆镶嵌工艺从材质上划分,有玉石镶嵌、彩石镶嵌、螺钿镶嵌、百宝镶嵌之分。从工艺上划分,有平嵌、矫嵌、立体镶嵌。这些工艺既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综合运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多彩。
金漆镶嵌主要有车马、仪仗、皇家器具、屏风、牌匾、桌椅和盘盒等上千个种类。所表现出的珠光宝气、雍荣华贵,体现了皇家的大气,是带有浓厚“京味儿”的工艺精品。
金漆镶嵌同一切宫廷器物一样,努力踮着脚尖,触碰繁复的天花板。但是这种锦上添花却并不盲目,是繁复到了极致,精巧到了极致,光艳明媚,有种摄人心魄的美。如果说极简之美是在探索简单且美的极致,那么金漆镶嵌的繁复之美则是在探究复杂且美的上限。
景泰蓝,中国的著名特种工艺品之一,正名“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 。
景泰蓝中的“景泰”,是明朝第七位皇帝朱祁钰的年号。景泰年间的蓝釉料突破性地发明了天蓝、钴蓝、宝蓝,且多用蓝色作底色,显得清雅高贵、沉着大方。如此一来,虽非景泰首创,这种器具却在之后统一被称为“景泰蓝”。
明清两代,景泰蓝在宫廷皇族中兴盛了三四百年,是两朝帝王专享的御用工艺,被誉为“东方奇葩”。制作工序细分起来有100多道,相当耗费人力心力,无处不体现皇家的尊严和奢华,因而,古时有“一件景泰蓝,十箱官窑器”的说法。
▲林徽因设计的夔龙纹对罐
但这种另两朝帝王都“为之倾倒”的绝美工艺,在1949年建国以后,却开始逐步萎缩,再得到不少文化名人的关注后,其命运才得以转变。其中就有才女林徽因。
景泰蓝的制作工序大致分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镀金7道,小的流程共有108道。而每一道小流程,又分为很多个细节。
器物有魂魄
每一件器物
从设计到制作
到反复的点蓝、烧制
都需要匠人极致的付出
掐丝
把扁铜丝按照图纸的花纹
用镊子掰成一段段弧形
然后用白芨糊
一点点粘在做好的铜胎上
这是景泰蓝工艺
最“魔幻”的一道
繁复的花纹
精细的工艺
是对人心力和体力的双重考验
毫厘之间的作品
却需要几个小时
甚至几天的时间
点蓝
是把各种颜料点涂在器物上
师傅们不紧要洗净双手
避免手上的油脂污染
还要屏息凝神,十二分专注
稍有不慎
就会“崩蓝”,前功尽弃
炉内温度高达600度
极易灼伤
每一个步骤
都有着外人不可知的
枯燥和危险
如果不是真的爱这一行
是坚持不下来的
数古历今,中国足以承载礼之高度的国宝重器,也唯有玉、瓷、锦、剑和景泰蓝这几种,而其中又以质沉、色艳、艺绝的国宝景泰蓝为尊。
1908年,光绪帝赠送给美国大白舰队的一套景泰蓝瓶和杯子。
早在1793年,大英帝国的使节团来中国进行文化交流访问,为首的使臣马戛尔尼,代表大英帝国将天文地理音乐钟献给了乾隆帝,作为回赠,乾隆赐给了他们一件宫廷景泰蓝。这次外交事件,正是景泰蓝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身份,成为国家外交重礼的开始。
情感的核心是传递,文化的核心是传承。景泰蓝,这一融合中华传统工艺精髓和西方珐琅绝美色彩的尊贵艺术品,承载着的,正是我国几千年来友善亲邻、共荣同兴的价值理念和情感!
在玉雕漫长的发展史中,明清初期,玉器开始形成了固定的流派,即南玉作、北玉作。南玉作以苏州、扬州为中心,北玉作以北京为中心。
清代,大批南玉作能工巧匠来到北京,形成了集两家之长,融南、北玉作之美的北京玉器。无论是从制作流程、器物造型还是构思设计,此次体现出一种特有的皇家风范和文化气息。
它们充分汲取了各地民间工艺的精华,在清代均开创了中华传统工艺新的高峰,并逐渐形成了“京作”特色的宫廷艺术。
京派也称宫廷派,发端于西安,后迁移到北京,到明代时期最为鼎盛,以宫廷风格为主,大气、华贵、稳重、雄浑。简约中透着稳重,雄厚中体现皇家风范,气度中流露出对国学传统的一脉相承。
北京玉雕在制作上量料取材,因材施艺,尤以俏色见长。在识别北京玉雕时,一般从玉雕的质地、色泽、雕工和纹理入手。
首先北京玉雕的质地坚硬、晶莹细腻,而南派玉雕用的一般是软玉;其次北京玉雕色彩绚丽,玲珑剔透,南派的玉雕色彩柔和,第三,北京玉雕的雕刻十分注重造型,具有宫廷艺术的风格,而南派玉雕一般造型比较随意,风格比较粗犷。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那些造型别致,款式精美,寓意美好的玉雕都是经过多道工序,才能那般美,那般独具魅力。而历代玉雕师也都传承着:“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这样一个道理。由此可见我国玉石雕刻的悠久历史、闻名世界,源远流长的玉文化。
温润如玉而非玉
质地近瓷却非瓷
色泽柔美蕴国色
鬼斧神工颂佳话
牙雕始于新石器时代,发于汉唐,盛于明清,流传了几千年。北京牙雕源于宫廷、历史悠久,以刻制人物最为闻名。早在清末民初,北京已经有十几家的象牙作坊。
作为一门古老的传统技艺,牙雕有着极其繁复的制作工序,要经过凿、铲、开脸、磨、彩熏等五道工序。
牙雕手艺不仅仅磨练的是技艺,更是人心。从事这门工作首先是热爱,然后才是工作。这份苦差事就好像修行,有一颗静心,不断读书,不断磨练耐心,总有一天你才会出师。
新中国成立后,牙雕艺人们陆续成立了几个象牙雕刻合作社,到了1958年,由北京象牙雕刻生产合作一社、二社和公私合营的象牙雕刻厂三个单位合并成北京象牙雕刻厂。
建国初期乃至改革开放前,北京象牙雕刻厂的牙雕制品,以精湛的工艺和宫廷的气质,成为当时国家创汇(牙雕、玉雕、雕漆、景泰蓝)的重要来源,且金额巨大。而这个时期,中国对外交往的大部分国礼也都首选象牙雕刻作品,成为中国文化传承的代表。
然而到1989年,牙雕的春天结束了。当年10月,第七届《国际濒危野生动植物贸易协议》缔约国大会决定禁止国际间的象牙进出口贸易,以拯救非洲大象。中国是通过决议的成员国之一,主动遵守决议,于1990年初停止进口象牙。
这对北京象牙雕刻厂及整个牙雕行业都是极大的打击,不少技师就此转行,几代牙雕人辛苦传承下的技术面临着无人为继的困境,部分牙雕成为了绝响。
作为中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牙雕技艺历经千年风雨,渗透了一代代手艺人毕生的才思与汗水。,。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牙雕技艺以及凝结在牙雕作品上的文化遗存,我们还是深深眷恋的。如何探寻替代材料来传承发展牙雕技艺,留住牙雕技艺的魅力是留给从业人员新的课题。
剔彩龙纹海棠盒
雕漆工艺,是把漆的优良特性与古老精湛的雕刻技艺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的汉民族传统手工艺品。
剔红窝角盘
始于汉、唐、盛于明清,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它与景泰蓝、牙雕、玉雕并称“北京四大特种工艺品”,而雕漆尤显皇家气派,高贵典雅。雕漆是中国独有的东方瑰宝和艺术精华。
清乾隆 剔红三清茶御题诗碗
雕漆制作,从设计、胎胚、作地、光漆、画印、雕刻、烘烤、磨活、退活、磨铜口、作里抛光、配木座纸盒等,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由于制造的手工性、雕刻的复杂性、技巧的专门性、艺术的独特性,使得雕漆作品从设计到成品的制成,必须由许多手工艺人经过若干道工序方能完成。
一般说来,一件普通的雕漆成品的制成,至少也需要半年的时间;稍微高档和精细的雕漆艺术品,则需要一年左右,而珍品的雕漆佳作,甚至需要两年多的时间。
夔纹双耳瓶
北京雕漆有金属胎和非金属胎两种,前者是珐琅里,后者为漆里。着漆逐层涂积,涂一层,晾干后再涂一层,一日涂两层。涂层少者几十层,多者三五百层,其工艺之复杂。
清中期,由于乾隆皇帝的喜爱,宫廷监制了大量的雕漆作品,大如屏风、几踏、桌椅,小到瓶、罐、盒、盘乃至日常摆设,应有尽有。这一时期的雕漆作品构图严谨,雕工精细,图案繁缛,工艺复杂,形成了雍容华贵、工细柔丽的艺术风格。
雕漆工艺制品种类繁多、题材丰富,其设计创作集雕刻、绘画、工艺于一身,具有庄重典雅的艺术性。对于现代社会人们审美素养的提升和美化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北京雕漆工艺集中体现了中国历史悠久的髹漆工艺文化传统,是研究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市场转型、生产周期长、投资大及管理体制变化等原因,雕漆行业发生萎缩。真正的手工雕漆品越来越少,雕漆行业技艺人员面临着年龄结构老化、无新人后继的残酷现实。从现在的情况看,延续几百年的北京雕漆工艺已濒临失传。
宫毯,是富有北京地域特色和宫廷特色的手工艺制品,起源于宁夏,因其织结坚牢,毯面柔软,深得皇家权贵的青睐,自元代起,就成为皇宫的御用品,宫毯也就由此得名。
鲜花
自元代始,各代帝王在宫毯的使用、铺设、织造、配色、图案等方面均有严格的要求。对宫毯的要求渗透在毯中的每一个细节,原料、染色、大小、数量,毯用在哪座宫殿、哪个位置,往往都要直接秉承皇帝的旨意。
金秋
宫毯在宫廷文化中拥有很高的地位。
第一,由于那时铺地材料贫乏,毯是毛丝织物,具有隔寒隔潮的功能,是非常理想的籍地用品;
第二,毯拥有变化多样的图案和丰富的颜色,除了使用价值以外,毯还有很强的观赏价值;
第三,毯的使用与宫廷礼仪分不开,在不同时节、不同位置铺设的毯,其图案和颜色都有明确的规定。如皇帝大婚时坤宁宫中铺设的《红地绣双喜龙凤彩云子孙万代毛呢炕毯》,其底色为大红色,寓意吉祥喜庆,左右对称辅以龙凤寓意龙凤呈祥。
宫毯的制作分为设计、编织、片剪和整理四大工序。工艺师设计出织毯的花纹图样后,还要将它按照织毯的尺寸放大,并用不同符号标识出不同颜色的毛线。然后按照图样以经线、纬线交叉的方法将一根根毛线编织成片。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精美的织毯就一点一点地成型了。
北京宫毯,尊贵典雅、构图精美、配色鲜亮、立体凹凸的剪裁极富层次感,样式千变万化。就其材质划分,北京宫毯有丝毯、绒毯和盘金毯。但其中最能体现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皇家风范的,就非“盘金毯”莫属了。
盘金毯《天龙教子》
盘金丝毯
“盘金毯”是指在编织时,用金丝编织成宫毯的背景色,从而使宫毯显得金碧辉煌,熠熠生辉。早在乾隆年间,这种“盘金毯”就已跻身宫廷上等藏品,与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京绣并称为“燕京八绝”。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1月,公私合营成立了北京第一地毯厂。上世纪80年代,北京地毯行业进入全盛时期。1990年代后,北京原有的8家国营地毯厂纷纷倒闭,只剩一家老厂能够编织手工地毯。2008年,“宫毯”技艺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
京绣,亦称宫绣,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是专门为帝王亲贵服务的皇家刺绣,可谓“聚缛细腻而不乱,鲜艳富丽而不俗”,曾一度名满天下。
打籽绣
平金绣
盘金绣
平金打籽绣
京绣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契丹国志》中记载,当时的燕京“锦绣组绮、精绝天下”,名噪一时。而宫廷绣就是因辽在燕京设立绣院而诞生的,主要是为供奉宫廷、帝王、侯爵服饰之用。
明代 · 灵仙祝寿图经皮(洒线绣)
明代 · 黄缎洒线绣金龙花卉纹吉服袍料(洒线绣)
明代 · 鹊桥相会图经套(洒线绣)
明代以后,宫廷绣的针法、技艺、用工、用料、纹样图式等特点更加鲜明,刺绣人员日趋扩大。
清晚期 · 平金打籽绣三多牡丹花蝶纹云肩
清代 · 福寿连连(平金打籽绣)
局部放大图
到清代,宫中特设“绣花局”。融合了全同各种优秀绣工技法,将自身特点发扬光大,成为独树一帜的代表绣种。特别是光绪年间更是名扬海内外,以用料讲究、技术精湛、格调风雅著称。
清代 · 乾隆金龙十二章龙袍
清代 · 喜相逢九团女夹袍
京绣所用的主要色彩有黑、黄、红、蓝四色,黑为玄,黄为权,红为喜,蓝为贵。与民间绣品所体现的文人意趣、商贾艳俗、乡土稚美的风格有本质的不同。宫廷绣品充分体现了构图满而不滞、造型端庄稳重、设色典雅、雍容高贵的皇家气派和尊严。
清代 · 群仙祝寿图
清代 · 寿帐戏文人物
京绣的图案题材广泛,山水花鸟、龙凤图案、飞禽走兽、吉祥八宝等,在运用上更讲求寓意的吉祥,处处有着饶有趣味的“口彩”,所谓“图必有意,纹必吉祥”。如日月星辰代表胸襟,山代表镇定,龙寓意变化,华虫寓意文采,虎尊与兽尊表示忠孝,而水藻、火和米则分别寓意着洁净、光明和养民等。
百花争艳荷包
京绣最大特点是用料华贵,不惜工本。一般选用最好的绸缎为面料,而绣线除了以蚕丝所制成的绒线外,还大量使用金、银、珍珠、孔雀羽毛等名贵材料。有的绣品关键部位甚至缀有玛瑙、翡翠等宝石。
盘金绣正龙
狮子滚绣球(做旧金)
狮子滚绣球(局部)
盘金绣正龙
福蝶
富贵长寿
博古花卉(真正厉害的打籽绣)
已失传的拉锁绣
作为一种濒临失传的汉族传统宫廷手工艺,京绣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更凝聚着先辈们的智慧和心血,人们希冀这具有皇家气派的传统手工艺能够一直传承下去。
每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每项一手工艺绝活
都显示着手艺人的慧心巧手
讲述着动人的故事与传说
同时也见证着传统工艺的盛衰沧桑
“燕京八绝”历经千百年的流传
凝聚着中华民族人民的
聪明智慧和艺术创造力
关注并保护传统手工艺
是每个中华儿女
在当下时代必要的坚守